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详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有知道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的吗,科普一下?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茶的起源和历程可以总结为一下六项:

1:启蒙

2:萌芽

3:形成

4:兴盛

5:普及

6:发展

具体如下:

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

3: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宋朝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

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1、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2、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谈家。

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

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创新了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也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5、明清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

茶叶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起源于神龙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氏,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

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发展概述

六朝以前:最早发现茶是神龙时期,神龙尝百草日遇72种毒,得茶而解之,接着兴起于以巴蜀,也就是秦统一巴蜀发后;到西汉时,成都已形成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也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聚地,到东汉(公元25-220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提出“苦茶常服,可益以思”是茶药理功能的记述;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的历史不长,茶的记载也不多,但由于隋统一了全国并开凿了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这对茶业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另一原因是当时的气候是最温暖的一个时期,有利于茶叶的生长和发展,唐代中期后,随着茶业的发展,使茶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一门独立的学问。

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三、涌现出一大批文士茶人和茶书。宋代著名的文士很多,如:丁谓创制龙凤团茶并撰写《北苑茶录》三卷、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江西婺源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福建省武夷山度过,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他把建茶的本质升华到了“中庸之为德”的哲学高度去认识,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中庸为德,其至矣乎”。朱子将儒家最高之道德——中庸之德赋予了建茶,这是他对陆羽《茶经》中提出以“和”为哲学基础,以精行俭德为道德观核心的中国茶道的深刻理解和生动阐述。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其主要代表是朱权的《茶谱》对茶道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创直接冲泡的“瀹饮法”,开千古茗饮之新宗。他推崇饮茶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欣赏茶的自然开态和故有的色、香、味。二、创“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品茗意境。达到幽趣无穷,超然物外的品茗境界和以茶明志的品茗目的。三、改进了茶具和茶艺。在茶具方面,明代宜兴紫砂壶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在茶艺方面明人首创了“三投法”。先茶后汤,日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日中投。先汤后茶,日上投。至今现代茶艺亦讲究此法。中国的茶道明朝时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朝代。

清朝时期:虽然有过“康乾盛世”,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茶文化也无力回天。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精神上看清朝的一些文人已失去了以身许国、积极入世、志图畅通坚雄心,同时也失去了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体道悟道的志趣,走上一片强调以茶示雅的狭路,呈现出了玩物丧志的倾向。二、是从茶道的表现形式上看,清代以后的一些文人不再具有唐宋时代茶人那种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闲神静、超然洒脱的茶风,而蜕变为在品茶时故作风雅、注重繁文缛理、矫揉造作、格调纤弱的病态茶风。

现代茶业的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6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6年到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段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贸易发展。

第二阶段:1886年到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竟争中失败。当时,东印度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工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竟争力。

第三阶段:1950年到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茶园总面积从317万亩扩大到1130万亩,成为茶叶生产量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从古人发现茶开始一共经历过了哪几个不同的阶段

五个阶段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古茶文化共分为五个阶段,都是什么样的?

中国茶道的最早形式是中唐时期的茶道。陆羽的《茶经》奠定了茶道的基础。茶道形成于8世纪末的唐太宗和德宗时期。它在9世纪的中晚唐时期广泛流行,并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在唐朝,文学蓬勃发展,饮茶开始流行。茶与文学联系在一起,茶文学也随之兴起。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其次是散文。唐代一流的诗人都写过茶诗,其中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等,都写过茶诗。特别是陆游的《行谢孟谏送新茶》是古今中外最著名的茶诗,而 "陆游七碗 "的诗句也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茶书的写作开始于唐代。唐代(包括五代)共有6部茶书,包括陆羽的《茶经》、张友信的《煎茶录》、苏廙的《十六汤品》、毛文锡的《茶经》、费文的《茶述》、温庭筠的《采茶录》。从周朝到西汉时期,人们开始喝茶的阶段是第一阶段。也就是说,从周朝到西汉,上层官僚社会以及底层百姓开始慢慢学会喝茶,习惯了喝茶。他们喝茶的主要方式不是纯粹的饮用,而是作为食物,即把茶叶与油、盐、酱、醋等调料或其他配料一起煮,作为菜肴来吃。而且茶叶也是认真煮的,就像我们今天煮汤一样。而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宋代,慢慢变成了茶水,但其方法却与泡或煮汤的道理不一样。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哪些阶段?

泡茶:先秦时期,这时候的人们喝茶没有那么多繁琐的程序,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

煮茶:汉至魏晋(貌似是这样),这时候的人们喝茶往往在里面加入许多东西,比如葱姜蒜之类的,就像煮食物一样

茶道:魏晋至今,这时候茶已经形成了一种艺术,成为文人雅士闲时的消遣,这时候不仅仅是喝茶,更是品茶,品茶之味、茶之道、茶之骨,用茶来宁心静气,欣赏品味茶中的韵味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详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茶文化

本文链接:http://cy.gpyd.cn/cwh/31135.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