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茶文化发展有哪些特点(元代茶文化发展有哪些特点和意义)

本文目录一览:

元朝人是如何喝茶的?他们的茶文化与其他朝代有何区别?

元朝是由蒙古族的努尔哈亦建立的。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奶酪、肉类是主要食物,需要通过饮茶帮助消化,加之中外交通发达,外来茶品的引进,使元代的茶文化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元代茶的生产和饮用虽然基本沿袭宋制,但饮茶方式和文化内容却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首先,元代在茶饮习俗改变大。上层社会沿袭宋朝的抹茶法上喜欢在茶叶烹煮时可加进各种辅料。

其次,以香花、果品等入茶的饮茶习俗。

还有,元朝吸收中原原有的一些钨茶方式,形成具有蒙古特色的茶饮品。这种茶饮既可饮用,又可食用。

元代还有新的品种茶:如金子茶、范殿帅茶、燕尾茶、玉磨茶、炒茶、紫笋雀舌茶、川茶、藤茶、香茶、兰膏、西番茶等18种茶叶。

 茶当时成为元朝时一种生活礼节,迎客送茶,饯行送茶,也用茶叶当作礼物互相馈赠。民间元代人风靡用沸水直接冲泡的方式喝茶,饮茶时还常与饭食、酒、瓜果等相伴,这在很多诗句中都可以看到。

元代虽然属于少数民族统治,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还在,除煎茶法保留传统上面还锐意创新,饮茶用的茶具也从宋人的崇金贵银、夸豪斗富的态势进入了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茶具艺术境界,对茶具去粗存精、删繁就简,为陶瓷茶具成为品饮场中的主导潮流开辟了历史性的通道。“碧玉瓯”“黄金碾”“玉杵”“红炉”“石鼎”等均是烹点末茶的茶具。

山西大同西郊,元代道士冯道真壁画墓中出土的《童子侍茶图》壁画是反映元代民间饮茶习俗的重要文物证据。壁画描绘一个头梳双髻、身着袍服的童子在庭院中奉盏(带盏托)侍茶的场景。童子身后左侧的桌上是备茶的一应茶具,有成叠扣放的瓷盏、叠放的盏托、冲泡茶汤的大碗、贮放散茶的盖罐等。这一场景与宋、辽壁画墓中的备茶图明显有别,往日习见于宋、辽人茶室中的加工、烹点饼茶的器具如碾、罗、风炉、汤瓶等均不见踪迹。

简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饮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扩展资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茶文化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六朝以前的茶事: 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起源于中国的巴蜀地区,到了西汉时期巴蜀地区已饮茶成风,并在这一地区具有了贸易场所,同时还有了专门的饮茶用具。

汉以后,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茶的饮用与生产由巴蜀向东部和南部逐渐发展,华中地区饮茶变得普遍。

在西晋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对茶的崇尚,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茶的发展,并因礼制的加强,形成了以茶待客的礼仪。

唐代的茶文化: 唐代时期,茶的文化随着唐朝的盛世,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种植上,实现了茶树的人工种植技术;在饮茶方式上,有了专门的烹茶方法;在茶具的使用上,进行了系列化的分类,使之与食具绝对分离出来;在茶的品质上,按地区进行了优次的排序。唐代的文人聚 在一起通过办茶宴、辟茶室,饮茶做诗,并写下了许多茶诗,成为后世佳作。唐代的僧侣将野生茶变为人工种植,他们办茶会、行茶礼,创名茶、采贡茶、写茶诗、著茶书、颂茶德,从而大大丰富了唐代茶文化。唐代的政府创造了茶政、茶税、贡茶制度。大众利用茶充实国库、输边、各亲等等。茶文化的结晶要数茶道。茶道是一种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好手段。在唐代茶文化大普及,茶艺大提高,茶文学大繁荣,茶学专著面世,饮茶有了仪规,饮茶有了道与德的标准。

宋代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兴于宋,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体现在:贡茶的茶饼表面印有图案;采制技艺更加精细;茶书荟萃;斗茶盛行。宋代的饮茶从上层到民间达到了高峰,成为了注重情趣,追求艺术的自我表现。

元代的茶文化: 元代是唐宋以来以饼茶为主的碾煎饮法发展到明代的瀹泡散版权法形茶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人们饮散茶,文人咏散茶。

明代的茶文化: 饮茶风习民展到了明代,民间茶馆文化勃然兴起。斗茶之风消失,饼茶被散茶所代替,开创了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人们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文人雅士将饮茶成为了一种审美活动,注重自然美、环境美、茶具美、水质美。

清代的茶文化: 清代出现了工夫茶,讲究作功。茶在清代的最大特色是:茶馆在清代之多历史少有,并且类型繁多。其中有:文人雅士饮茶的清茶馆;供茶客听书的书茶馆;附设赌场的茶馆;附代提供点心、小吃的茶馆及调解、聊天的吃讲茶。

元代茶文化的历史意义

每个时期茶 文化 的发展都会有相对的意义,那么元代茶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元代茶文化的历史意义,一起来看看。

元代茶文化的历史意义

元代已具备一套完备的茶法,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代有专门的经营茶的商户——茶户,国家设有专门管理茶的机构——榷茶都转运司等,商贩销运茶时要购买凭证——茶引,零售茶要有照帖——茶由。

在13世纪初,蒙古人的饮料主要是马奶酒,还有各种家畜的奶。随着蒙古人向金朝统治下的农业区扩展,他们很自然便会接触到茶。金朝统治区的 饮茶 风气很盛,这种习惯对蒙古人产生了一定影响。元朝建立后,蒙古人逐渐对饮茶有了兴趣。茶作为一种止渴、消食的饮料,适合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需要。元朝皇帝饮茶的明确记载,始自武宗海山。《饮膳正要》一书载:“煎茶以进,上称其味特异内府常进之茶,味色双绝。”显然武宗所饮之茶是不加其他佐料的清茶,否则很难品出茶的变化,可见武宗不仅喜好饮茶,还善于饮茶。元代中期名诗人马祖常有诗云:“太官汤羊庆肥腻,玉瓯初进江南茶。”皇帝在饱食鲜美肥腻的羊肉后,已习惯饮茶以促进消化。朝廷内还设有专门官廷,掌管内廷茶叶的供需消费。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吸收了某些汉族的饮茶方式,结合了本民族文化特点,形成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有几种配加特殊佐料的茶:炒茶、兰膏、酥签。虽然制作 方法 有所不同,但都加入了酥油。另有一种“西番茶”,“味苦涩,煎用酥油”,这种茶就是藏族喝的酥油茶。有趣的是,这些以酥油入茶的饮用方式,反过来又流传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去。元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茶坊经营的饮料中有酥签这种茶,顾客喝了以后说道:“你这茶里面无有真酥。”酥签茶的制法是,“将好酥,于银石器内溶化,倾入红茶末搅匀,旋旋添汤,搅成稀膏子,散在盏内,却着汤侵供之,茶与酥,看客多少,但酥多于茶则为佳,此法至简且易,尤称美,四季看用汤造。冬间造在风炉子上。”(《君家必用事类全集·诸品茶》)这些显然是汉蒙饮食文化交流的结果。

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生产,多以饼茶为主。至元代,除了继续前人的饼茶消费生产,开始出现了新的消费生产趋势,散茶的消费生产,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饼茶主要是供皇室贵族享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元代诗人李谦亨有诗云:“汲水煮春芽,清烟半如灭。”形容的就是煎煮散茶时,茶叶在水中上下沉浮的美丽画面。元代名茶有福建建宁的北苑茶和武夷茶、湖州的顾渚茶、常州的阳羡茶、绍兴的日铸茶、庆元慈溪的范殿帅茶等等。

元代的茶叶加工,还有一个方面值得重视,就是花茶加工制作的普及。宋代的茶叶加工,较多是加入香料等以成香茶。而元代的花茶加工则已较为完整典型,而且品种多样,有桔花、茉莉、木犀、素馨等花茶,最有名的一种为芍药茶,为塞北特产,将芍药芽叶晒干后用来泡茶。元代袁桷有诗云:“山后天寒不识花,家家高晒芍药芽。南客初来未谙俗,下马入门犹索茶。”说的便是芍药茶。另有一种莲花茶,制法颇为奇特雅致,在日出前选择含苞欲放的莲花,用手指拨开花瓣,将茶装入其中,再用麻丝绳缚住。到第二日清晨,将莲花摘下,把茶取出来,用纸包好,晒干,如此三次,再用锡罐盛装,扎口 收藏 。这样复杂的制作方法,似乎清玩的意义大于品味,或许是文人隐士的清玩花茶之法。

唐宋时期的茶叶饮用,多加一些香料调料杂用,元代则开始较为普遍用直接焙干的茶叶煎煮,不加或少加 其它 香料调料。并且出现了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发展至明代,泡茶成为重要的饮茶方式,其发端应始于元代。

元代立国时间短,随着民族交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色,整个茶风和价值取向处于转变期。散茶逐渐普及,出现了泡茶的方式,花茶制作方法完备,这对明清茶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元代茶文化,为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兴旺发达,打下了重要基础。

元明茶文化的历史

元移宋鼎,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逆境。

与宋代茶艺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对品茶煮茗没多大的兴趣,对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原有的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也因故国残破把这种心境一扫而光,转而由茶表现清节,磨砺意志。

选茗艺茶,是品茶的第一要素。明代的名茶品目繁多,最为人们称道的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罗、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其中又最崇尚罗、茶。罗、茶产地在今浙江省长兴县境,"介於山中谓之、,罗氏隐焉故名罗"(许次纾《茶疏》);"罗、去宜兴而南逾八九十里,浙宜分界,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人呼、云。"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批评到"茶圣"陆羽的头上,话已经说得够尖锐了。那麽,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损本真"呢?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

花茶的发明虽在宋代,但到明代时,花茶已从文人隐士别出心裁的雅玩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普通人品茶的又一新天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放花的比例是"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因为"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木樨采摘的花先去掉枝蒂和沾在花上的灰尘与虫子,"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用竹叶或纸扎牢,"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流行的还有"橙茶","将橙皮切作细丝,一斤以好茶五斤熔干,入橙丝间和。用密麻布衬垫火箱,置茶於上烘热,净棉被罨之。三两时随用建连纸袋封裹,仍以被罨焙干收用"。另有一种"莲花茶","於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烘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水质评鉴,是品茶的又一要素,也是明代茶书论述的又一重点。前人一贯对水的鉴别十分重视,明代也有专着,如田艺蘅撰的《煮泉小品》(1554年),全书5000余字,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十类,议论夹杂考据,洋洋地阐述了各类水的具体状况,虽然不乏可议之处,但仍不失为一本系统的烹茶用水着作。

在宋、元时代之后,中国人所饮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后,认为固形茶是奢侈浪费,已经失去茶的真味,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於是废止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的)而鼓励人民喝一种连茶叶的煎茶。这一种从固形茶到煎茶的大变化,使得中国茶书的根底发生动摇,但随着煎茶的普及,关於茶的知识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元朝为什么停止茶文化的推动?

元代茶文化的发展,虽没能独树一帜,不具备鲜明的特点,但元代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一方面,元代茶文化继续着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这与元代在许多方面“近取宋、金,远法汉唐“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元代饮茶习俗也多有发展创新,为明清饮茶习俗向全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华茶 文化 发展历史悠久,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华茶文化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 饮茶 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中华茶文化形成时期

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中华茶文化兴盛时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普及时期

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继续进行着,今天多姿多彩的茶发展更为中华茶文化发展史增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

茶文化历史

茶艺是一种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样。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历经千年的更替才有现在悠远的文化背景。通过上海茶艺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变化的方向。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许古代巴蜀产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际。到了两晋以后,南方产茶的规模已经不小,饮茶更加普及,所以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写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 句子 。又有晋

茶艺是一种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样。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历经千年的更替才有现在悠远的文化背景。通过上海茶艺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变化的方向。

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许古代巴蜀产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际。

到了两晋以后,南方产茶的规模已经不小,饮茶更加普及,所以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写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句子。又有晋人孙楚的《出歌》说:“姜桂茶羁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表明巴蜀故地在两晋时代仍是重要的产茶饮茶的中心。

自汉代以后,饮茶活动被人们赋予了明显的精神色彩,茶已不纯粹作为饮料而存在了。特别是魏晋以后,贵族崇尚奢靡之风,浆酒藿肉,暴殄天物,一些有识之士为表现自己清雅不俗的操守,用品茗代替酒馔,即“以茶代酒”,以扭转世风。

唐代佛教禅宗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茶饮的普及,茶禅一体,僧俗转相仿效,饮茶之风日盛。尤其是陆羽著《茶经》以后,古代茶学得以正式确立,使后代茶学著作层出不穷。唐代饮茶已普及到中原及边疆地区,茶真正成为举国之饮。茶在唐代有了专用的字和专门的著作,有了边销和税收,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茶大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有了新的茶叶生产中心,建安所产建茶名闻天下,龙团凤饼贡茶更是品质优良。宋代出现了许多茶馆,茶饮的社会化得到充分体现。宋代还风行斗茶和分茶游戏,对茶品的优化和茶艺的精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元代,茶艺一改宋人的琐细,变得简约清新起来。元人除保留少量饼茶作为贡茶以外,大量生产散茶。散茶的普及,推动了饮茶方式的简易化,也就促进了茶艺的简约化发展趋势。元代茶人更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元代的这种变化,是蒙古入主中原后传统汉文化受到冲击的结果。因为旧文化传统的分化,繁琐的茶艺也同时被摒弃了。

明清时期,茶人们对茶艺又有了刻意追求,追求茶学至精至美,茶美,水美,器美,环境气氛美,意趣也更美。茶器中的至美之器紫砂壶,备受茶人们的青睐,于是涌现出许多制壶名匠,也就有了一些研究茶器的著作。

清代以后,茶饮的大众化进入极盛时期,茶叶贸易也空前扩大。饮茶方式多种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有盖碗冲泡法,也有大壶冲泡法,有工夫饮法,分别适合于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地区。

文化一直都是繁衍生息的产物,茶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茶艺培训的课程中不仅仅学习到了茶艺,更加让我了解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千年之前的茶和我们现在饮的茶是否一样呢?这是我们值得去深思的一个问题。

茶的起源及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 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 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系统地 总结 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 经验 ,而且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国茶文化。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传说 中的炎帝神农氏为了辨别草木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釜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釜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釜里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这种叶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发现这种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义,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流传最广:第一种,以“茶”

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第二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关于茶的最初的记载见于晋代常璩着的《华阳国志》,其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由此可见,中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活动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里面,有着确切的茶的记载的,最早并且最可靠的应该是汉代王褒所撰写的《僮约》。这篇 文章 写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茶学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中的“烹荼(编者注:“荼”是茶的早期称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荼”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项,并且是用来待客的贵重之物,饮茶已开始在中产阶层中流行。

关于元代茶文化发展有哪些特点和元代茶文化发展有哪些特点和意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茶文化

本文链接:http://cy.gpyd.cn/cwh/982.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