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与茶文化的差异与交融论文(从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对比研究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本文目录一览:

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融合:差异,相同点,还有对社会影响。

泰斗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自称是“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典型顽固不化的茶鬼”。他创立的文学俱乐部便曾以茶会友,风靡一时。剧作家皮内罗(1885~1934)对品茶的精神文明更是赞赏备至:“茶之所在,即是希望之所在。”其他如诗人华兹华斯、作家狄更斯等,无一例外地对茶文化颂赞有加。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更是频频出现,娓娓道出人物的生活及场景,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众多主角们,用完餐后必有中国茶会。 钟敲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英国与中国同为饮茶大国,各具独特的茶文化,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饮茶风格。然而,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却用中国的舶来品创造了自己独特华美的品饮方式,以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誉天下。如今,无论英式红茶、香草茶还是水果茶,世界各地的人们皆对其兴趣盎然。“英式下午茶”已成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 一天下午四点多钟我到大学办事,只见办公室大门紧闭,所有人都不知去向。左顾右盼,发现门下角有块小牌子,上书“Tea time”(饮茶时间)。此时,即使你有天大的事也得恭候英国人喝完了下午茶再说,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一首英国民谣就是这样唱的:“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英国人每天“Tea time”之多,使外来者感觉英国人1/3的人生都消耗在饮茶之中了。清早刚一睁眼,即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务再繁忙,也得停顿20分钟啜口“工休茶”;下午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点的法定时刻;回家后晚餐前再来一次“High tea”(下午五六点之间、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就寝前还少不了“告别茶”。真正是以茶开始每一天,以茶结束每一天。英国人每天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茶来茶去的作息规律并乐此不疲。此外,英国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园茶会(Tea in garden)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Picnic-Tea),真是花样百出。 英式下午茶,其来有由 开风气之先带动英国贵族享受中国茶的功臣,当属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人称“饮茶皇后”。当年她的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那个时代红茶之贵重堪与银子匹敌。新王后高雅的冲泡品饮的表率作用,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品茗风尚迅速风行并成为高贵的象征。 此后,玛丽二世以及安妮女王也都热衷推广茶文化,举办中国茶会时,宫内特意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屏风、中国茶具、银器以及先进的移动式茶几来点缀。 然而,“英举立即受到上流社会的欢迎并争相效仿。从此,有钱又有闲的大富大贵们,每天便有了一个高雅正式的名义聚在一起“说长道短”了;而贵妇淑女们又多了一个展示华美服饰的绝好机会和场所。 不过,英国人喝茶的方式却与中国人大相径庭。中国人讲究的是一杯清茶在手,清风朗月喝的就是那股清新芳香气息;而英国人复杂得多,他们要在茶水中加入牛奶和糖,同时佐以饼干、甜点等。英国人习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茶、咖啡与可乐并称为世界三大饮品,消耗量最大的是茶和咖啡。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在学校、公司、商场还是在家里,无人不拿着咖啡杯乐在其中;而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承载着中华文化。茶和咖啡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

茶文化之历史与咖啡文化差异之历史

自神农氏尝百草得茶以后,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开始饮茶。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而魏晋南北朝,茶立足于长江领域同时向北方普及,饮茶之风扩散开来。隋唐时代,全民普遍饮茶,茶业昌盛,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此时也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宋初明末,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斗茶、贡茶和赐茶流行于世。到了清朝,茶文化更加深入发展,戏曲、曲艺都进入茶馆表演。清朝茶叶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

比较而言,直到约公元1000年,咖啡豆才被第一次放在滚水中煎煮。也门在15世纪左右开始种植咖啡。威尼斯商人于1615年首次将咖啡带入了欧洲。到1683年,欧洲首家咖啡屋在威尼斯开张,最著名的还要数1720年在圣马可广场开张的佛罗伦咖啡馆。荷兰人在对外殖民的过程中,在印度的马拉巴种植咖啡,又在1699年将咖啡带到了现在印尼的爪哇。咖啡进入美洲是1668年,它作为一种时髦饮品风靡南美洲,咖啡屋也紧跟其后,分别在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一些北美城市出现。咖啡在1884年进入中国台湾。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远比西方咖啡文化历史悠久。

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差异之理性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以小农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其特点是“中庸”、“守常”、“平衡”、“对称”。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茶生于山林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符。茶为清洁之物,通过饮茶可以自省、省人,也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儒家学说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儒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文化中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动中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在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品茶的环境与心境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中庸、明论、谦和以及俭德。

西方文化的萌生、发展于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而且没有具备像中国那样的可以始终左右整个文化动向的典型的农业区域。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北岸的岛屿和半岛,海岛文化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充满竞争的经商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好动。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交易观念。西方诸国是在征战、竞争、奋斗中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畸形发展不容西方人“三思而后行”,必须当机立断作出判断和行动来。欧洲各国的国土比较窄小,无法形成像古代中国那种自给自足的长期闭关锁国的自然经济条件,国界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古老习俗、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一致性,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往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造成了文化的开放精神。

西方哲人把理性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这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理性的基调,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旨在自我意识中构建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以那些抽象的主观规律作为世界的本质,进而达到对世界的理性异化。这也体现在咖啡文化中。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如新鲜的水经过煮沸后,会含有适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加咖啡的香味,但持续让水沸腾会令二氧化碳素蒸发减少,所以最佳的水温是95℃,水温太低会使咖啡味道无法完全释出,水温太高会让咖啡成分变质,过多与不及都不好。又如一人份的咖啡淡的为8克,浓的为12克,水为120cc。这些都体现了咖啡文化的理性主义。

茶文化之天、地、人合一与咖啡文化差异之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会影响他们,故而他们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们以茶诗来追求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苏东坡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末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西方哲学则追求对自然的认识,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了征服自然,则以实证和严密的思辨手段,明确区分天人、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历史上最早食用咖啡的阿拉伯虽然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却禁止任何咖啡种子出口。1616年荷兰人终于将成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了荷兰,在了解了咖啡生长的客观过程后,开始营造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适合咖啡生长的人造温室,进行培植并成功。

茶文化之禅宗与咖啡文化之基督精神差异

佛教禅宗修行的内容,分为戒、定、慧三种。所谓定与慧,就是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静坐、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为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可能是茶的解睡功能。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甜,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又上升到精神层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代名茶,最初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如唐代最有名的茶“蒙顶茶”,就产在四川雅安,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树,因其品质特优而被列为贡茶之一。佛教寺院不仅种植茶树,茶事也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的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还有“茶鼓”和“茶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茶在佛教寺院中还起到融洽寺内僧众关系,使僧众之间的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在佛的圣诞日,专人以茶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根据基督教世界流传的说法,在北非的伊索比亚的加法(Kaffa)地区,有一名叫科迪(Kaldi)的牧羊人,某日如常出外牧羊,突然发现羊群在蹦蹦跳跳,异常活跃,他仔细一看,发现它们在吃地上的红果实。他估计,是这些红果实使得羊如此兴奋。于是,他带着红果实去找邻近修道院的一名神父求教,神父听了牧羊人的话,好奇心骤起,于是把数颗红果实往嘴里送,不一会儿,神父也变得生龙活虎。自此,所有神父在做弥撒前都会吃下几颗红果实,后来命名其为加法果,就是流传至今的咖啡果了。由此可见咖啡在西方基督教徒中也用于提神。

众所周知,西方文明源于古代的中东、希腊和罗马,宗教和世俗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任何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但丁认为,没有个人无所谓家族,而家族的光荣和高贵,首先在于有光荣和高贵的个人。人类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首先是人类的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自己按照自由意志对自我本性界限的确定和发展。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那么就换一种重新开拓,重新冒险,就像咖啡冲泡过一次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茶与咖啡的文化差异

咖啡与茶同样是世界是流行的饮品,但是由于它们的产地不同,成分不同,所以起到的作用不同,效果不同。当然其中的内涵也不同,我们来了解茶与咖啡的文化差异。

首先,茶是恬淡的,符合东方人的性格。如果说西方人是坦率直露的。那么东方人则是偏向含蓄内敛的,不轻易地表露自我。因此,同样清淡却充满回味的茶较容易受东方人的青睐也在情理之中。

东方人重视内在修养的塑造,因此他们不仅把茶看作一种物质,更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来对待。饮茶过程结合着儒、道、佛等思想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道”。总的来说,茶道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包含着和谐、温厚、持久、质朴的精神。人们在饮茶中能够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谊,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茶道更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一向是崇尚自然的。人们认为饮茶能使自己与山水自然结为一体,从而得到回归自然的情趣,也能够开阔心胸,明心见性。

因此,东方人强调茶、茶具与周边环境的统一。借由此反映与自然为友,倾听自然音律的情调。茶是温和的,因此,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茶也是厚重而富有韵味的,能使人静心、自悟,所以东方人在品茶时能反省自身,要求自己更多的善待他人,理解他人,从而相携相依。茶的持久则可以体现苦中有乐的精神。以汉民族为中心的东方人往往能从茶中品出人生百味。然而在困境时,人们也常常以茶励志,强调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因此东方人的正统茶道之基调应是积极向上,求欢快却又不狂欢滥饮的。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就提出“以茶养廉”之说,因此茶道与质朴是分不开的。

尽管茶道在宫廷中也出现过奢侈化的倾向,但究其根本是朴实的。总之,饮茶体现了以汉人为代表的东方人诚心诚意地对待生活,合于天性,合于自然,从一饮一食中得到快乐的精神面貌。这些都要求人们细细地品,慢慢地悟。

此外,茶文化与东方式的艺术也是不可分割的。茶艺也是茶文化中有特色的一部分,从选茗、采摘、到煮茶、点茶都富有艺术性,体现了东方人清幽、淡泊、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茶以其特有的幽雅品格吸引了各种文化人,从而产生了许多艺术作品。而在饮茶中诞生的艺术,不论是诗,还是画等,都富有东方式的特点,清丽、质朴,讲求意境。

如果说茶是清幽的,那么咖啡则是浓郁的。咖啡虽然原产于非洲,但它却的的确确是欧美人的宠儿,被赋予的是西方式的文化。咖啡文化也像西方人的个性一样,不再是侧重内心的,而是外露的。

咖啡文化的兴起也与咖啡的提神功用有关。它与酒不同,不会麻痹人的头脑,相反能使人振奋精神,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早期的欧洲人发现了这一点,并因此而恋上了咖啡,也使咖啡与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咖啡馆成了文化精英的聚集地。许多欧洲文学、艺术甚至是政治都产生于此。1650年前后,各色咖啡馆在英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咖啡馆成了绅士们的社交场所,男人们在此讨论政治、文学、商业等等。

1689年,巴黎首家咖啡馆的开设也立即吸引了艺术家和革命家的光顾。相传伏尔泰、丹东、马拉等都是这里的常客。维也纳更是把咖啡与音乐、华尔兹相提并论。有人说维也纳的音乐家“不在咖啡馆里,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足以说明咖啡对于音乐创作的作用。总之,欧美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有过咖啡馆情结,也使得咖啡与西方式的炙烈热情的思想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历史的演变,咖啡逐渐大众化,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交流机会,还渐渐发展成西方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咖啡文化在传播发展中也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但从整体上看也是大同小异的。它成了浪漫、自由、闲适,追求生活品位与生活享受的代名词,构成了西方式的意境与情调。

其中,法国咖啡最具有代表性。法国人爱咖啡不在味道,而在于环境和情调。法国巴黎向来是世界的时尚之都,其浪漫的美名享誉世界。而新型咖啡馆则是当今巴黎的时尚。年轻的法国女郎常常出现在咖啡馆中,穿着颜色简单的衣服,专注地读着什么,这也是法国式的温柔浪漫的缩影,也给人自由、舒适的感觉。借喝咖啡来表达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是法国人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人们大多不愿在家独饮,而喜欢在咖啡馆中喝,边喝咖啡边读书看报,或高谈阔论,来消磨休闲时光。因此咖啡成了法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许多西方国家的咖啡文化都与此相近。在德国,咖啡在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德国人的饮料单上位列榜首。德国人喜爱咖啡,也喜爱阳光,咖啡与阳光的结合赋予了咖啡热情奔放的气质,展示了严谨刻板的德国人的另一面。而咖啡对于意大利人来说则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情结,难以割舍。咖啡在维也纳更是像音乐般令人神往,教人消魂。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因此,美国咖啡也具有不同的风格,而共同的一点是:咖啡为紧张的美国式生活带来了舒适与休闲的味道。总之,咖啡文化是西方式享受文化的一部分。

咖啡与茶有着大的文化差异,当然是与它们的产地有关。无论是咖啡还是茶,都不宜过多的饮用,以免会对健康受到影响。

茶与咖啡文化比较

咖啡

一六一五年从培尼西亚开始,向欧洲全土散播咖啡文化。那股强势当然在各地掀起摩擦。

在罗马也引起伊斯兰教徒的饮料带给基督教徒饮用,赞成与否两个论调。

当时的法王克雷门八世「虽说是恶魔的饮料却是这般美味可口。将这种饮料让异教荼毒站了真是可惜。」因此接受了咖啡让前来施受洗礼的基督教徒饮用。

在英国有无数的咖啡屋,绅士们的社交场所颇受欢迎。男人们在此讨论政治、文学、商业等。

当时只有男人能进入咖啡屋,有些甚至不回家。因此一六七四年有许多主妇提出请愿书要求将咖啡屋关闭

接受黑人侍者的咖啡的凡尔宫德-巴丽夫人

1760年的咖啡葛莱哥?多数文豪或

艺术家在此进出流连如萧邦、海地、尼采等

电影中「罗马假期」也因此得名

土耳其咖啡也传到了法国。从土耳其的大使于一六六九年向路易十四献上咖啡开始。

法国上流社会也受了咖啡魅力的影响而制作了无数的沙龙,崭新的文学、哲学或艺术因应而生。

那波咖啡文化也影响及一般市民街角的咖啡也开始充斥而生。特别在一六八六年诞生的「咖啡?布洛哥布」。因为有八尔札克,卢骚等文化人们不断齐集,而以知性沙龙闻名于世。

不久在意大利那斯布雷梭开始饮用法国研磨式咖啡,而引起咖啡饮用室样的变化。

咖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抱持栽培咖啡兴趣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

十三世纪制造厂商的巡礼者们将大量的生豆携出,将它植于各地,十七世纪也有印度人在马场、布丹在巡礼之际,从厂商盗取咖啡的果实到南印度的买骚尔种植。

还有,十八世纪前半曾有法国海军上将校德.克鲁用自己的饮用水灌溉咖啡幼苗而种植于法领马尔其尼克岛的故事。不久咖啡将广为传到中南美洲。

相对的咖啡的栽培也扩大至世界各地。

【茶文化特性】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 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 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 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 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

本文链接:http://cy.gpyd.cn/cwh/716.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