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情景剧剧本(有关茶文化的情景剧剧本)

寻求一个可以体现中国茶文化的话剧剧本

这里面,你只要加两个客人就可以了。可以让他们做品书论道状。如果你们不会茶艺,可改为茶文化简介,服务员只要端茶具上来即可。不过要有极强的舞台表现力哦,可以找古筝曲做背景音乐增加气氛。

这里还有一些其他关于茶文化的视频,你自己找看看有没合适的吧。

茶文化知识

茶 文化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茶文化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茶文化知识

1、 说说 茶与戏曲的关系?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时间大致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年代较花鼓戏和采茶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都比较接近,所以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 饮茶 ,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离不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由茶馆支付。如上一个世纪末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

2、何谓贡茶?

贡茶是封建制度下各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土特名贵产品之一,贡茶专供皇室或赏赐之用。贡茶始纳于西周,兴于东汉,从唐代始作为一种制度到清朝覆灭,长达几千年。这期间贡茶的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愈来愈高,以至广大茶民难以承受。历代贡茶兴起与衰败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茶叶生产的兴衰。当今中国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的有:浙江:西湖龙井、淳安鸠坑茶、天目山青顶、雁荡毛峰、金华举岩、日铸雪芽、顾渚紫笋(贡奉时间最长,历经唐、宋、明、清);安徽:六安瓜片、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绿、武夷大红袍、安溪虎丘铁观音、武夷肉桂;湖南:君山毛尖、毗庐洞云雾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大庸毛尖、古丈毛尖;四川:蒙顶黄芽、巴岳绿茶;贵州: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湄江翠片;江西:宁红(其珍品太子茶清光绪30年列入贡茶,贡奉时间最短,仅7年)、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时名为闻休茶);江苏:碧螺春、花果山云雾茶、宜兴阳羡茶;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距今1700多年);河南:信阳毛尖;云南:普洱茶;台湾:文山包种茶。

3、为什么说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 百科 全书?

唐代陆羽(公元733——804),著有名著《茶经》。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喜茶、爱茶,并煎得一手好茶。在唐代饮茶之风的熏陶下,从22岁开始即从事茶事的研究,后来又历经数年去茶叶产地实地考察,终于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初稿,并于五年后(公元780)经增补后正式付梓出版。《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约七千余字。《茶经》内容丰富,按现代科学划分,包括了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生化学、药理学、水文学、 民俗学 、史学、训诂学、文学、地理学以及铸造、制陶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为我国保存了某些珍贵典籍的片段,可称是一本“茶学百科全书”。陆羽因此被誉为中国“茶圣”。《茶经》已译为日、英、法等国文字。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是研究《茶经》的权威性学术著作。

4、你知道世界上有一条“茶叶之路”吗??

我国在对外交往史上有一条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同时也存在辐射至东南西北的一条“茶叶之路”,它通过陆路和水路将我国的植茶技艺和饮茶之风传往世界五大洲。中国茶叶最早输出是在公元473——476年的南北朝时期,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设“市舶市”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通过海上和陆路的“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则输往朝鲜、日本。明清以后,茶叶的国际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中国茶通过海上和陆路输往英、美、俄等国。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植茶和有饮茶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0多个,多与中国的茶叶输出和饮茶之风的影响有关。

5、“客来敬茶”习俗的由来和规范是怎样的?

客来敬茶,自古以且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晋代王濛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唐代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谈到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宋代杜耒《寒夜》诗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水初红”,清代高鹗《茶》诗中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至今仍传为我为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客来敬茶”的习俗,说明我国这一传统礼仪已深入人心。宾客临门,一杯香茗,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会友,谈情叙谊的至诚心情。同时,饮茶的地点,应尽可能打扫得干净;选择的茶具和用水必须清洁卫生;茶叶的选择亦必须是家中所存茶叶中的上品。如为极品,还应事先向客人介绍一下此茶的来由和特点,以引起客人对此茶的兴趣。泡茶时不宜将水冲得过满,可分两次冲水。敬茶时,主人必须将茶双手捧上。主人陪客饮茶,边饮边叙情谊,客人所饮茶汤只剩三分之一左右时,主人宜起身为客人茶杯里添水。饮茶时,主人有时亦可配上一些糖果点心,以助雅兴。

6、我国茶馆起源于何时?

茶馆又叫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最早的茶馆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时在东晋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时。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业交往发达,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茶馆是商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从发展阶段上看,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轫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茶馆日趋发达,在大中小城市乃至于乡镇、农村,都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

7、我国有哪五大名泉?

我国名泉众多,天下第一泉至今亦无定论,但是根据自古以来众多的意见,五大名泉基本可定。第一泉,中冷泉,亦名南冷(零)水,在江苏镇江金山以西,位于长江江中心(今在长江南岸)。第二泉,惠泉,原名漪澜泉,在今江苏无锡郊外惠山白石坞下的寄畅园内。第三泉,观音泉,在今江苏苏州虎丘石观音殿后。第四泉,虎跑泉,在今浙江杭州虎跑山滴翠崖前。第五泉,趵突泉,在今山东济南。

8、您知道老舍先生写的《茶馆》吗?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与“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创作的,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创作《茶馆》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二岁时,他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他从小就熟悉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十分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和茶馆中的曲艺戏剧。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在那里附近有家茶馆,他总爱驻足观看里面的热闹景象。成年后,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他对北京茶馆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老舍对茶的兴趣很浓,不论绿茶、红茶、花茶,他都爱品尝,一边写作一边品茶更是他的工作习惯,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有人问道为什么写《茶馆》,老舍回答道: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类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以,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9、你知道紫砂壶的鼻祖供春吗?

今知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个制造紫砂壶的是宜兴金沙寺的一位僧人。这位僧人,有“闲静有致”但佚其姓名。有姓名流传焉的第一位制壶专家龚春,又叫供春,明代人。他原是位参政吴颐山的家僮(一说是婢女),曾在宜兴金沙寺侍候主人读书,闲时他在寺内看到老僧终日炼土,制成茶壶,日久天长他偷偷地在老僧那里学得制壶绝技,以后即以制壶为业。所制壶温雅大方,质薄而坚,有“供春之壶,胜于美玉”的美誉。

10、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是怎样描写茶事的?

中国茶渗透到中国人民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记载茶事特多。有人统计,全书提到茶事有262处,出现“茶”字459次,并有专记品茗的“栊翠庵茶品梅花香”这一回目。《红楼梦》中贾府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喝什么样的茶都有尊卑之分。老太君贾母,喝的是“老君茶”,,“无事忙”的公子宝玉喝“神仙茶”,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喝“龙井茶”。至于家人、使女,则只能饮一般寻常之茶了。书中描写了许多制作精细、品质高贵的茶具茶器。书中主人公,几乎个个都是品茶高手。书中描写贾宝玉品茶栊翠阉,“天国茶仙”的妙玉论茶的段落,精彩绝伦,是描写中国茶艺的名篇华章,说明作者曹雪芹对茶艺十分精通。

11、茶与佛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和慧,简言之,即坐禅修行,它要求僧人“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专注一境,这是十分疲劳的,需及时补充营养、提神醒脑。而最宜于“精行俭德之人”(《茶经》)饮用的茶正符合这一要求。因此,自古以来茶一直受到僧侣的欢迎和推崇。僧侣公认为茶有“三德”,一是坐禅可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为“不发”(抑制性欲和平心静气)的药物。到唐代,茶更概括成了十德: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驱病气、树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道德、可雅志。正因为如此,茶在佛教中就被视为神物,从而使僧人饮茶成风,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境地。魏晋时期,僧道修行就饮用茶叶。以后,全国寺庙中不但提倡饮茶,而且有不少寺庙还自己种茶,而许多名茶出自寺院。茶与佛教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佛教史和茶文化史是交汇在一起的。

12、茶与道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由张道陵首倡道教于四川鹤鸣山时,就与茶结了缘。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胜处,而这些地方又多是茶叶产地。以后道教发展,宫观林立之地,往往也就是盛产茶叶之地。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凡有道教宫观处,都在山谷岭坡栽种茶树。栽茶品茶,很自然地成了道士们日常的乐事。他们不但自己以饮茶栽茶为乐,而且也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作祈祷、祭献、斋戒、“驱鬼捉妖”的供品。

13、“茶”在英语中为何写成“TEA”?

茶在英语中叫做TEA,在欧洲其他国家的也都和这个音差不多。这个音形成的过程一致承认是从福建话“茶”字的念法而生。我国从唐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载货进出口以来,直到明朝,福建省的泉、漳、厦三地是中国茶叶进出口的旺盛市场。福建人管茶叫做“TEY”(近似“贴”音)。物名从主,飘洋过海彝中国贸易的西洋商人,都要大批地买TEY。回去之后,告诉别人这东西就叫做TEY.

但是,这个叫做TEY的物品,为什么用英文写出来是TEA,读之为“梯”呢?

据正音学者说,这TEA字是十六七世纪时形成的。那时E和A两字母连写,作为“双元音”,读音就是EY(类似汉语中后腔音“唉”)。所以当时的TEA读音就是TEY。莎翁戏剧中有若干台词,凡以EA为字尾的,都押EY的韵,可资佐证。

语言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到了后来,英格兰人把E——A两字母不当作“又元音”念,于是“梯”音便大行其道。现在只有爱尔兰人还保持着古式发音,字虽写作TEA,音仍读为“贴”。

14、你知道“T恤”与茶文化的 传说 吗?

全世界男女老少都喜爱穿“T恤”。有关“T恤”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与茶文化有关。大约在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前,马里兰州的安纳波利斯港口,码头工人搬运从中国运来的茶叶,为了识别搬运其他货品的工人,这些搬运茶叶的工人穿上印有“TEA”字样的短袖珍。大家简化称之为穿“T恤”的工人(“恤”字,音XU。是英语“shirt”音译,且是广东话的发音。“T恤”两字,成了中西合璧、约定俗成的专用名称).

15、世界多少国家产茶,有多少国家的多少人口饮茶?

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产茶,有16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口饮茶。

16、世界年产茶叶多少吨?

目前世界年产茶叶大约在280万吨左右。

17、世界年消费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世界上年消费量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大约是46.2万吨;其次是中国,年消费量大约是35.05万吨.

18、世界人均饮茶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世界上人均饮茶最多的国家是爱尔兰,每年人均饮茶12公斤。而我国人均仅为0.3公斤左右。

19、我国的产茶大省是哪几个省?

我国的产茶大省包括云南、福建、浙江等。

20、我国的茶园面积、产量、出口量?

目前,我国茶园面积在105万公顷左右,占世界第一位。年产量为68万吨左右,居印度之后占世界第二位。年出口量20万吨左右,居肯尼亚和斯里兰卡之后占世界第三位。其中我国的绿茶贸易量占世界绿茶贸易总量的70%。

21、什么是茶树?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由于水热资源丰富,高原土壤肥沃,故茶叶质量及营养价值非常高。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茶树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及灌木型三种。

乔木型茶树有高大的主干,多为野生古茶树。树高10米以上,主干需两个人合抱。多生长于云南,贵州,四川半乔木型(小乔木型)茶树主干和分支较近,且亦离地面较近,如云南的大叶种茶树。

灌木型茶树主干矮小,分支稠密,主干与分支不易分清,我国江南一带栽培的茶树多属此类。

22、茶叶是如何命名的?

茶叶命名的 方法 很多。有的根据茶叶外形命名,如形似瓜子片的安徽六安“瓜片”、形似珍珠的浙江“珠茶”、形曲如螺的江苏苏州的“碧螺春”等。有的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而命名,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江西的“庐山云雾”等。有的根据外形色泽或汤色命名,如绿茶、红茶、黄茶等,也有的将外形色泽与形状结合而命名,如“银毫”、“银针”等。有的根据茶叶的香气、滋味的特点而命名,如具有兰花香的安徽舒城的“兰花茶”等。有的根据采摘时期和季节而命名,如 清明 节前采制的称“明前茶”、4~5月采制的称“春茶”、6~7月采制的称“夏茶”、8~10月采制的称“秋茶”、当年采制的称“新茶”等。有的根据加工工艺而命名,如用铁锅炒制成的叫“炒青”、用太阳晒干的叫“晒青”等。有的根据包装的形式命名,如“袋泡茶”、“罐装茶”等。有的按销路不同而区分,如国内销售的称“内销茶”,销往边疆的称“边销茶”,外销为主的称“外销茶”等。有的依照茶树品种的名称而定名,如“水仙”、“大红袍”、“奇种”等,这些既是茶叶名称,又是茶树品种名称。有的依产地不同而命名,如广东的“英德红茶”余杭的“径山茶”等。有的果味茶、保健茶按茶叶添加的果汁、中药以及功效等命名,如荔枝红茶、菊花茶、人参茶、明目茶等。

23、中国茶类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茶类划分有多种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有的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七大类;的有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

将上述几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中国茶叶则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24、中国茶叶分为哪六大基本茶类?

我国茶叶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其中绿茶又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红茶分为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三种,乌龙茶分为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白茶分为白芽茶、白叶茶,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黑茶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

25、再加工茶类有哪几种?

关于茶的小故事

古云:文开门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花”,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信然!

我生长在粤西云开大山深的纯客家镇,这里的客家都喜喝茶。解放前,差不多每一户山地的园地尾都种有茶树,只不过是解放后,随着农村体制的不断变革,山地边角的茶无辜受毁,渐渐淡出大多农户的记忆。一些边远地区的梯地,还保持着“地角数棵茶”和“地边一行茶”的格局,那茶树也不知有多少年的历史,斑驳的枝条还在诉说着岁月的苍桑。

客家嗜茶,茶是客家居家和待客的重要“功课”。不单喝了要喝茶,平时闲来无事也以喝茶为乐事。客来还有许多“喝茶数”。在改革开放前,客家一三餐基本是以稀粥为主食,然而,们一样要喝茶,为此还留下了一句“食粥饮茶——捞”的竭后语。

过去,客进门,主招呼客坐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泡一杯腾腾的茶端,称之为“迎客茶”。斟茶时不能斟满,只能斟七分满,谓之为“酒满茶半”,否则便视为失与不敬。与客谈期间,也要频频敬茶。客就餐毕,主又要捧一杯茶,称之为“饭后茶”。客要离开,主同样地要捧一杯茶,称之为“送客茶”,大约是客家的居住都比较分散,作客的路程一般较远,害怕客路喝的缘故吧。

客家一般都备有三种茶,即有靓茶、好茶、普通茶。一般同村的熟到家,泡普通的茶;亲戚到来,泡好点的茶;尊贵的客到来,泡最好的茶。还有一种同样地可以喝到主的靓茶,那就是“识(有文化知识和茶叶知识的)”。

我就与乡亲们一样,也都是在“啧啧”的品茶声中长大的,天长久,养了嗜茶的习惯,还喜欢把新学到的文化知识和茶叶知识现炒现卖,很早为“蹭茶”老手,轻而易举地让主把最好的茶叶拿出来让我一饱福。

从小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喝茶还“喝”出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我家是解放那年从祖居地搬迁到离祖居地十多里路远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的。小山村才我们叔辈兄弟三四户家,属于另一个乡镇管辖,由于偏远,我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得返回祖居地去读书。那时每逢周末,很少回家,总是到要好的同学家去玩,大多时候,都能看到同学的长辈在制茶,久而久之,就学会的客家绿茶的制作。

客家绿茶的制作,很讲究,也很繁复。真正好的绿茶,要采鲜嫩的茶叶,茶叶采摘,不能太老,最好是一芽两叶,不能采三四叶,否则采也是白采,杀青炒干之后变“黄翼仔”,“唱火”之前要把它拣除。

茶叶采回来后,首先得晾干雾,然后杀青。杀青要很注意火候,过与不及都会影响茶质。杀青后的茶叶,用手细心揉捻,揉捻到过以用手抓得出茶汁即可进行炒干,当茶叶炒到完全干透,就为客家所说的“茶坯”。按客家的习惯,茶坯是不能用来喝的,它只是绿茶的粗加工品,用来泡茶,只有甘凉而无芬芳。

传统客家茶的制作工艺的精华,就在于坯之后的“唱火”的技术。所谓“唱火”,是让茶坯在锅里慢慢炒香,茶叶得在锅里经过一边慢慢均匀翻动,一边让度由低到高然后又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如此这般无数的复。

“唱火”不但要考验制茶者的功力,还要考验制茶都的毅力。那年,读高中,课余跟公社报道组搞报道,在报道组长叶老师房间喝到了“客家茶王”送给他的茶叶,那才真好茶呢,记得叶老师冲泡茶的时候,那一个十多平方的房间,溢满芬芳的茶味,拿起杯子轻嘬一,那甘香之味就真沁我的五脏六腑,让我全都有种说不出来的舒畅,只喝一小杯,老半天喉咙还甘凉甘凉的,打个嗝,还充满茶的芳香。

叶老师告诉我,他是看了我的才,把我当作他的“得意门生”,才经常冲泡茶王送给他的靓茶给我喝,好让我出去采访途中免受喝之苦,否则就不会对我有此“遇”,那茶,当时价格在十五元一斤。记得那时,我一个学期的“伙食费”才五十元,那茶,可真是“天价”了。叶老师多次对我说,要想一辈子都能喝这么好的茶,就要努力,好好掌握好手中的笔。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要用笔杀出一条“路”让自己喝好茶。

“半艺半医走江湖,边为照相边行医”的那几年时光,我深入过几个纯客家镇的许多山村,结识过许多“茶王”,想跟他们学习制茶手艺,他们都委婉地拒绝了,说我如何也没有他们的“定力”,无法做出他们那样的好茶,因为他们的“唱火”过程是六至八小时。

倒也真的让他们“不幸言中”,在我后来的生道路中,有过五年专业茶农和近十年“半专业茶农”的经历,直到现在,我的庄园果地,也都不乏茶树。不过,无论茶叶的质地怎样好,都无法制出他们那样的好茶来。我的“唱火”,不管怎样下决心,都只“唱”到两三个小时就“浅尝辄止”了。

八十年代,我“荣升”了“计生游击队长”,老家混不下去,就来到沿海侨乡的一个山区镇承包了一茶园。原以为自己掌握了制茶技术,可以一展手,将茶叶卖个好价钱。但是,当我满心欢喜地采茶制好,写了一个“顶芽叶,精心制作,生津止喝,益寿延年”的牌子,挑到集市去卖的时候,竟然无问津。原来,那时节,这一带的民众,完全都喝红茶,极少喝绿茶,这样,要是有我的“生意”才怪呢!

“客家茶经”变了歪和尚经,“客家茶趣”自讨没趣,无奈之下,只好从学起,重新学习红茶的制作工艺。每一种工艺,由生手到熟手,由外行到内行,都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中,我尝尽了制茶的甘苦。

红茶的工艺流程是采摘——做青——揉捻——发酵——烘干——辉火。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好,否则就会前功尽弃。除采摘可以比做绿茶马虎点外,其他的都比做绿茶复杂得多。做青有晾青和晒青两种方法,目的是去掉茶叶的份,使茶叶化便于揉捻型。揉捻之后就要进行发酵,发酵相当讲究,过之与不足都影响红茶的质地,发酵不足,红茶的汤不红亮,发酵过之,茶味带了淡淡的猪潲味,难以入。烘干相当辛苦,如果遇雨天,无太的“东风”可借,要将将全的红茶烘干,土法马的烘干设备,一天最多能烘三十来斤。与绿茶制作一样,红茶也得有加香,也就是“唱火”或称为“辉火”的过程,否则连一点香都没有。“辉火”的过程也很重要,“辉火”不足则茶无香味,“辉火”过之则“臭火味”,一样决定着红茶制作的败。

为了生计,我与妻复试验,尽快地掌握了红茶的制作工艺,适应了在红茶地区的茶叶生产与售。十多年的专业半专业的茶叶生涯中,我掌握了除黑茶、白茶以外的各种茶叶的制作工艺,为可以混饭吃的茶叶内行。

不久前,我们一行十余到一个有名的茶叶产区“红旅游”。期间,导游把我们带一间“茶馆”去“导购”。导购小拿出一种一级“乌龙茶”让我们品尝,我一看就觉得不对劲,一尝更觉得不对劲。后来,导购小又冲泡了特级和“极品乌龙茶”让我们品尝,我尝了之后,觉得是与自己十多年前制作的红茶相似之极,加导购小开出的价格贵得出奇,无奈之下,我就婉转谢绝了她的导购,为团友避免了不应有的损失。

徜徉在景区商业街,一间接一间的店铺地向我们推“乌龙茶”,说他们的茶是如何如何的岩茶,如何如何的好。内行的我左看右看都觉得那茶极象我制作过十多年的红茶,而且做工相当粗糙,就说这茶卖相太难看了。有一间店主把我拉入内堂,说他有一批新近工采摘的精制乌龙茶,但价格要更贵。我抓了一撮看了看,再放几片入中咀嚼,只是摇,一言不发。

店主见我行为怪异,就问为何。我用了句古话回答:“君子不道之不是”。店主看似地道茶农,对我的话不能理解,一味追问他的“乌龙茶”怎么样。我淡淡一笑,极小声地说:“老哥哥,你这些哪是乌龙茶,你这只不过是地道的红茶,说白了,还是晒青红茶。”

这一下,店主是彻底折服了,向我树起大指:“兄弟,你真行,果真让你说对了,你老兄莫非是茶仙么?”

我听了,扑察一笑:“满腹辛酸无由诉,小子原本是茶农……”

店主呢喃着说:“好在几十年才遇你这么一个懂茶道的,要不然,这生意还真没有办法做了……”

正是:陆羽茶经难懂,拼将红茶作乌龙;过客匆忙四海去,有谁探究乌与红……

乌龙茶的传说

据说乌龙茶最早发源于福建省安溪县。传说,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里,住着一位猎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座山上长着一丛丛小树,枝叶墨绿葱茏,便随手摘下一枝,放在背篓中遮盖猎物,翻山越岭,直到太阳快下山才回到家中。回家后点火烧水,山风吹过,忽闻得一阵清香,接着收拾猎物时,发现清香来自背篓中的那枝树叶。胡良试着摘下几片叶子,用开水冲泡,喝到嘴里,不仅香醇,而且顿觉口舌生津,烦躁尽消,胡良心想这定是仙树。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叶回家,但用此叶泡水,却变得又苦又涩。胡良想了半天,为什么从同样的树上采来的枝叶,味道不一样呢? 细想过后,悟出了一个道理来。原先采的枝叶经过大半天晒萎,产生的清香,因此决定摸索加工制作香茶的方法。经过反复试制,终于找到了采来叶子要经过晾晒、搓擦、炒烘等过程的制作香茶的途径。香茶制作成功后,流传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随之广为传诵。照安溪的方言,“胡良”与“乌龙”语音相近,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出产的名茶称作“乌龙茶”,而名扬海内外。

龙井茶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 ,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铁 观 音 的 传 说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庐山云雾茶的传说

江西省庐山出产云雾茶,香气清高滋味鲜爽,真是高山出名茶,名不虚传。

传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猴王的时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尝尝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过的仙茶,于是一个跟头上了天,驾着祥云向下一望,见九洲南国一片碧绿,仔细看时,竟是一片茶树。此时正值金秋,茶树已结籽,可是孙悟空却不知如何采种。这时,天边飞来一群多情鸟,见到猴王后便问他要干什么,孙悟空说"我那花果山虽好但没茶树,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采得。"众鸟听后说:"我们来帮你采种吧。"于是展开双翅,来到南国茶园里,一个个衔了茶籽,往花果山飞去。多情鸟嘴里衔着茶籽,穿云层,越高山,过大河,一直往前飞。谁知飞过庐山上空时,巍巍庐山胜景把它们深深吸引住了,领头鸟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领头鸟一唱,其他鸟跟着唱和。茶籽便从它们嘴里掉了下来,直掉进庐山群峰的岩隙之中。从此云雾缭绕的庐山便长出一棵棵茶树,出产清香袭人的云雾茶。

碧螺春的传说

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缝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坏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 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 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 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 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 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碧萝春”。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有关采茶戏啊啊

采茶戏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恢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几种采茶戏的介绍】

赣南客家采茶戏

江西省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流沙曾说“赣南是采茶戏的老家”,赣南客家采茶戏就是赣南土生土长的采茶戏。

采茶歌是产生采茶戏的胚胎,采茶歌在赣南山区尤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先是一人干唱,无伴奏,后来发展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便是将采茶歌引入庭院户室演唱的开始。明万历年间已有民间进入豪绅官吏府第演唱(见石城县崖岭熊氏六修宗谱《熊体甫先生传》)。明中叶以后,“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在赣南民间灯彩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有纸扎茶篮,扇子,手帕等道具,边唱边舞的采茶灯,又叫“茶篮灯”(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清康熙年间吴震方的《岭南杂记》)。

明中叶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灯交往频繁,在相互交流中,赣南采茶又得到新的发展,由原来的十二个采茶女,两个男队首的采茶灯改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并将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形式,表现手持茶篮上山采茶,边歌边舞的欢乐情绪,而茶童既手摇纸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以此形成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第一个原始传统剧目《姐妹摘茶》。后来又在由采茶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用一条板凳仿作龙灯戏耍的小戏《板凳龙》,由二旦一丑耍龙灯,二旦为大姐,二姐,丑称作三郎子。这两个戏被称为最早最古老的采茶戏。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流传:赣州地区戏曲志载:“采茶戏在赣南老家诞生后,除在江西省广为流传外,还分数支先后向闽,粤,湘,桂等省流动。其路线为:1自赣南传入闽西后分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导赣东,赣中和赣北,甚而过长江,传入湖北黄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到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数。”2自贡水流域进赣江中下游的万安,遂川一带,然后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3经粤东粤北传入湘南及桂南。

赣南采茶戏的《姐妹摘茶》流传到武宁,景德镇和湖北黄梅等地区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锄茶》;传至广西合浦后叫《送哥卖茶》。《板凳龙》传至赣东,赣中后叫《三姐妹观灯》或《三矮子观灯》;而传至广西云南仍叫《板凳龙》。还有诸如《补皮鞋》,《补瓷碗》,《捡菌子》,《拾田螺》,《挖笋》,《卖花钱》,《卖小菜》,《卖纸花》,《瞎子裁衣》,《瞎子闹店》,《磨铜镜》,《当棉裤》,《大劝夫》,《小劝夫》,《四姐反情》,《卖杂货》等剧流至各地后与当地风情民俗结合演化,有的成了当地自己的传统剧目。

粤北采茶戏

(一)历史之幕。粤北采茶戏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是源于广东北部山区节庆灯彩歌舞的地方民间小戏。以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等三种流派,1950年后逐渐交融汇合,1959年统一称为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亦有两百多年。据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南越笔记)载:“粤俗岁之正元,饰儿童为采女,为队十二人,人持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清朝乾、嘉年间,粤北和粤东北流行唱采茶,府县志书及文人著作多有“唱采茶歌”、“歌十二月采茶”、“采茶歌尤妙丽”等一类记述。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划地作场,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去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如《装雕》、《夫妻采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这时人们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根据调查,清朝已有连县的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的里溪灯班,曲江县的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份演出,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后来调查挖掘出这时的流行剧目有150多个,如《打柴头割鲁基》、《磨豆腐》、《双双配》、《卖杂货》、《打狗劝夫》、《阿三看姐》等,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粤北采茶戏最兴旺时有专业戏班30多个,职业艺人200多人,其中刘吉增、沈松、潘金凤、刘荣华、钟南石、唐任喜、谢启池等享有声誉。民国32年(1943年)后,由于战乱动荡,粤北采茶戏渐趋衰落。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于1957年组建粤北民间艺术团,1959年改名粤北采茶剧团。与此同时,曲江、翁源、南雄、连县等县也建立专业采茶剧团。这些采茶剧团收集整理粤北采茶戏的传统艺术,共得传统剧目200多个,音乐曲调200多首,同时举办演员培训班进行传统艺术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粤北采茶戏的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其中一部分是经过整理改编、具有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如《补皮鞋》、《装画眉》、《王三打鸟》、《哨妹子》、《钓蛤》、《借亲配》等;另一部分是为了扩展剧种的艺术表现力而移植改编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刘三姐》、《红叶题诗》等;还有一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刘介梅》、《玛瑙山》、《血榜恨》等。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对传统艺术进行了认真的继承革新,广泛借鉴其他戏曲剧种和话剧的长处,粤北采茶戏艺术获得了全面的提高。罗发斌、何瑶珠、何胜祥、谢福生等,成为这个时期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1966年,粤北采茶戏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动,直到1976年之后,才开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创新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创作、改编、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剧目,如《女儿上大学》、《称心花》、《阿三戏公爷》、《人生路》、《青峰山传奇》等,既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又在广东省的多项评奖中屡屡获奖。舞台上也涌现出吴燕城、陈联凤、蓝兴朗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

高安采茶戏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纵览高安采茶戏形成发展的画卷,最引人注目让人激动的还是建国以来的那部分,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发展,高安采茶戏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风格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曾被斥为“有乖礼俗”的野乐已登上艺术大雅之堂,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至今,赣中、赣西等地多个县市剧团演出剧种均为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剧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剧团曾于1959年在庐山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献演《四九看妹》。当年10月经中共宜春地委决定,一次从高安地方剧团调去15名演员,成立宜春专区地方剧团。进入60年代中期,高安采茶戏再度进京,地采、高采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联袂演出《小保管上任》,引起轰动。随即此剧在全国赢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公映。高安采茶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既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又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赣中文化的浓郁风情。地采、高采致力于对戏剧内涵的开掘和表现手法的创新,编、导、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进入成熟阶段。1979年地采《孙成打酒》剧组进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一等奖。尔后,《郎当索》、《樟树坳风情》、《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断鸡》等剧目在历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均夺得一等奖;《一家人》、《乡潮》、《寒儒求监》也获得较好成绩。《寒儒求监》、《断鸡》还获得华东“田汉戏剧奖”二、三等奖。1991年,高安采茶剧团又奉调进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荣获“稀有剧种演出特别奖”。不久,由高安采茶剧团与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孙成打酒》荣获第八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评比二等奖、全国第十四届“飞天奖”短篇戏曲电视剧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紧接着又将高安采茶剧团的《南瓜记》、《断鸡》、《四九看妹》、《游湖》搬上荧屏,拍成舞台艺术片与专题片向全国播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区采茶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高安采茶戏《木乡长》一举夺得第四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及编、导、演一等奖,紧接着又荣获“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演单项“文华奖”,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并参加四川成都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高安采茶戏好戏连台,人才辈出。50年来,这块红土地不但集结和造就了谌国泰、黎花英、罗运憨、吴其多、彭金花、刘如南、黄银泉、彭金城等几代表演艺术家,也培养了黄凯、马正太、漆薪传、胡桔根、赵日祥、刘敏涛等著名编导作曲家,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创作功力一直为赣中老表津津乐道。

采茶戏:《睄妹子》 免费在线视频欣赏

;NewsID=1414103

关于茶文化的情景剧剧本和有关茶文化的情景剧剧本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茶文化

本文链接:http://cy.gpyd.cn/cwh/2368.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