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茶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及特点)

中国的茶文化是如何起源的?茶文化的发展经过了哪些阶段?

虽然现在各种饮料已经占据了市场,但是不难发现中国人民还是很热爱喝茶的,有时候工作了一天喝杯茶可以缓解疲劳。而中国的茶也因此开始走向世界,开始为世界各国的人民所喜爱。

茶最早据说是由我们华夏民族中的祖先炎帝神农氏所发现的。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相传神农尝百草之时总会架起铁锅,把生水煮熟了再喝。有一日,他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水还没烧好他便晕倒了。不久,有一股沁人心鼻的香气把他“唤醒”,而那股香气正是从锅里传出来的。此时神农口渴难耐,就用碗舀了点锅里的水就喝。此时神农发现,这汤水虽然略微有点苦涩,但是喝下去之后竟然比普通的水更加解渴,而且更加神奇的是,此时身上所中的毒在喝了这茶水之后竟然也奇迹般的解除了。于是神农就将这铁锅之中的绿叶采摘了一点带回去,并将至取名为“茶”,也就是茶的由来。东汉时期的《神农尝百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但是此时的茶还不算是一种饮品,它更多的则是运用在医学方面。三国时期的著名医生华佗、汉代的张仲景、南梁医学家陶弘景以及药王孙思邈在他们的医学著作之中都详细的记载了茶的功效。

转眼就到了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这段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候冒出了一股特殊的人群:“名士”,所谓的“名士风流”这个词也是那时候冒出来的,而名士也是和茶息息相关的,当然先在此衍生一个题外话,讲述一下名士这群人。

东汉的名士和魏晋的名士还是有所不同的,魏晋时期的名士大多都是清谈而在更之后更是谈论到了玄学,至于什么是玄学,估计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

而东汉时期的名士此时并不仅限于清谈之风,当时他们也私下里聚在一起议论朝政品评朝政,而且当时的他们之中有些人还有个特殊的技能:看人。就比如给曹操评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桥玄,他从当时曹操的面相之中看出曹操绝非池中之物,也因此桥玄对曹操有了这句评语。而曹操听到这句话之时并没有生气,反而挺高兴。

事实证明,桥玄没有看错曹操这个人。后来曹操的成就也应证了这句话,但是名士又是怎么变味的呢?这还是得从曹操说起,官渡之战过后曹操战胜了袁绍,几年后,曹操攻破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而当时的大名士孔融也曾因为这件事讥讽曹操,曹操当时还没有功夫打理曹操,但是已经埋下了杀他的心思。

而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不满曹操南下征伐而又开始评论朝政,外加上之前曹操和孔融的矛盾,最终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等罪名诛杀了孔融。

也就是从此开始名士开始不再议论朝政了,与之而来的则是一群开始行事癫狂的人们,比如那何宴,相传五石散这种东西也是此人率先开始服用的,因为他天生就长得很帅外加上服用了五石散之后走路轻飘飘的,所以也一度引得当时洛阳的女子神魂颠倒。

既然不谈论朝政,于是他们开始谈论玄学等东西,后来清谈更是发展成为了交际等等手段,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但是既然是一群亲朋好友互相聚在一起聊天,自然该有那助兴的东西了,因此美酒佳肴自然是少不了的。

但是当时茶的用途不仅仅是限于名士之间高谈阔论的东西,因为当时整个朝野之间奢侈之风盛行,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

也就是从这可以看出,此时的茶还是门阀和豪门贵族的饮用品,还没有普及到平民百姓之间。

但是此时唐代的茶和我们后来的品茶不一样,唐代以前,人们喝茶,是先将茶煎煮,同时在放入一些盐和胡椒等等调味料,等将茶喝干净之后再将茶末给消灭干净,所以常说的“吃茶”这个由来也是出自于此。

什么是点茶呢?宋代点茶实则是一种煮茶方法,或者说茶艺吧。用小勺将茶末放到碗中,注入少量的水,调成均匀的茶膏。接着一边注水,一边用茶匙击沸,总之这个过程是真的非常的繁琐。

但是却也正是这样子才更容易享受这个喝茶的过程,因为这样子用水慢慢煮出来的茶才有其独特的味道。

而我们真正开始用茶叶泡茶则是在明朝时期。因为以前喝茶都是将茶叶磨成粉末即是茶粉,在将这个茶粉制作成茶饼。但是由于工序复杂,而且制作成本较高,所以喝茶的开销也还是不菲的。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疾苦,他感觉这样子的喝茶方

茶文化的演变

在中国500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无数璀璨文明的随之产生,又随之消失,而茶文化不仅没有被人忘记,反而越发蓬勃生机,更是走向世界。那么茶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呢?接下来就让茶能成事带领大家从历史中学习茶文化知识吧!

一、茶文化的来源

文化:文化一词源自我们的“大道之源”《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二、茶字演变

1.茶在古时称:

荼:出自《荀子·大略》,原意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和茅草的白花。古同“涂”。

槚:来源于唐·陆羽《茶经》,指楸树或茶树。

荈(chuǎn):出自《尔雅》。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蔎(sh):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也是茶的别称。

茗:《说文解字》时补:茶之嫩芽也。从草名声,以茗专指茶芽

2.唐代陆羽《茶经》真正统一使用茶字,沿用千年至今。

3.茶:人在草木间、茶字象征长寿,把108岁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4.茶是人木之和: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芽叶,经过不同的工艺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5.茶道的定义是没有定义的,因人而异。作为茶文化金字塔的最顶端,道,首先是走出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茶道,它一直在变,也一直未变。

6.与茶相关的字

a.和、静、怡、真(林治)

和:坚实的思想核心,是儒佛道共通的哲学理念

静:必经的修习之道

怡:怡悦的心灵享受,怡目乐口、怡心乐意、怡神乐志

真:茶道的终极追求,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b.清、敬、怡、真(台湾)

c.和、敬、清、寂(日本)

d.和、敬、俭、真(韩国)

三、中国的两种茶

中国有2种茶,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中国的茶可高可低、可雅可俗,雅的是:内心所求。俗的是:民间之食。而正是这雅俗,至今千年,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传承不朽。它博大而宽广,是物质和精神的代表。

四、中国茶简史

1、传说时期

三皇五帝时代(公元2000年前)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者,茶也。这是我们关于茶的最早的传说。

2、形成时期

汉魏晋南北朝

a.殷周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曾有如下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伫、鱼、盐、钢、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b.西汉(公元前200年)

①西汉辞赋家王褒,在他写的一份劳工契约《憧约》中,规定佣人要“武阳买茶”、“烹荼尽具”。武阳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彭山县,当时已是一个颇有规模的茶叶集散地。

②《四川县志》荼祖吴理真,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种植茶树的人。

c.三国(公元200年)

《吴志.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浩初礼异,密赐荈代酒。

d.晋代南北朝后(公元400年)

张楫在《广雅》中描绘说:“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于苇之。这是正式有文字记载饮茶已不再将新鲜茶叶或嫩梢煮作羹饮,而是进入制茶饮茶新的时代。②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浦而已。”以茶养廉也标志着中国茶文代的起源。

3、兴盛时期

唐代公元600-900年

茶始有字-在中唐时期,“茶”字开始广泛地使用

茶始作书-陆羽著的《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是茶文化绝对经典

茶始销边-唐朝的茶叶生产充裕,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同时,南方的茶叶产区以各种途径把茶叶远销边疆。

茶税-茶叶开始作为全国的一种社会经济,除其具有的商品性内容以外,主要反映在茶税的课征上。

对当时生活的影响

a.饮茶之风大盛,宫廷盛行,民间效仿,文人热衷,达到了“"比屋皆饮”、“投钱取饮”的程度。唐代佛教兴盛,禅茶一味。僧人打坐与茶解乏益神的功效的完美结合。

b.文成公主嫁藏,带去了茶叶和饮茶的习俗,使茶与佛教和藏族同胞的生活进一步融合。西藏喇嘛寺中出现了空前规模的茶盛会,饮茶的地域进一步扩大。

c.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4、鼎盛时期

宋代公元900-1300年

a.贡茶与仕途:皇室十分重视贡茶的质量,且贡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地方官的仕途不仅提高了制茶的水平,更延伸出了特色的“斗茶”。出现御茶园和官营茶园,茶叶种植面积比唐代扩大2~3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b.专业的茶师、茶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涌现:苏东坡、范仲淹、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著名茶人。蔡襄的《茶录》就是专门为仁宗皇帝了解贡荼及其品尝煮饮技巧而写的一部专著。宋徽宗以一种荼叶专家的姿态撰写《大观荼论》

c.精细化茶品之龙团凤饼: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枢密院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

5、成熟时期

元明清公元1300-1644年

a.元代是茶叶的过渡区,明朝茶叶对外贸易加强,郑和7次下西洋,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司澳《中国茶》、《航海与旅行记》16世纪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到中国贩茶。

b.制茶工艺的改变

明太祖朱元璋:废团兴散、改造芽茶,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发展。黄茶、黑茶、红茶也相继出现。

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c.茶方式的改变—冲泡法

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代文人认为,唐宋人的团茶碾末煮饮,有损荼的真味,茶饮应着重于香、味、色的完美统一。

d.清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他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包括白茶、花茶、青茶相继完善。

e.鸦片战争-茶叶战争

中国荼叶最早由荷兰传到欧洲,荷兰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势力以及优良的港口优势,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英国政府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曾4度对荷兰发起战争,最后英国垄断了海外贸易。

5、成熟时期

元明清公元1644-1912年

一部《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丰富多彩,其内容涵盖茶的类型,品茶要素、茶礼茶俗、茶诗茶联。譬如:林黛玉初进贾府、栊翠庵品茶、王熙凤送茶、贾宝玉侍童。

6、衰落时期

民国1912-1949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多次国共内战、以及抗日战争,民不聊生,致使茶叶的发展有所停滞,中国茶叶进入衰落时期。

7、复兴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今

a.1950年-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阶段。

b.2013年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牢牢稳居世界首位。陈橼教授(1908-1999):1979年撰写了《茶叶的分类理论与实践》,依据加工工艺、发酵程度、品质不同等系统地将茶叶分为六大类。至此,茶叶的分类才正式完善。

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漫入骨子里,尤其是茶文化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成现在的茶道,只要茶文化在,茶道便会永远的传承下去,茶能成事,好茶相伴,成事而来!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各有

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

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

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近几年来通过考察和调查,已在全国10个省区近二百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成片分布,如云南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就发现野生大茶树群落数千亩。1961年在云南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密林中,发现在株树高32.12米,胸围2.9米的高大野生茶树,估计树龄有1700年,是野生型的“茶树王”。还有勐海县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树王”,树龄约800多年,最近在澜沧县发现的邦威过渡型“茶树王”,树龄1000年左右。这三种类型的“茶树王”都发现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这结古代大茶树已列为重点保护古树,供国内外学者参观,这是茶树发源地的历史见证。另外,从古茶树的分布地域来看,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的南部与西南部以及广西、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当然也有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海南等地。因此科学家普遍认为,从古茶树的分布区域情况来判断,茶树的原产地应该是在中国的西南部,其起源中心可能就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

(二)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谈茶的发现与利用

战国时期《神农本草》书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民间传说5000年前有位最早发明农业、医药的人叫神农,他为民解除病痛,尝遍百草,企图寻找出能治病的植物。有一天,神农前后尝到了七十二种毒草,毒气聚到腹中,使神农口舌麻木,五内若焚,不能自制,于是他躺在一株树下休息,一阵凉风吹来,从树上掉下一片树叶落入神农口中,清香甜醇,使神农为之一振,便将树下嫩枝叶放在口中咀嚼,顿时毒气退去,全身舒适,于是他认定此种树叶为治病良药,并称它为“荼”。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传说,是说神农有个透明的的水晶肚,吃下去的食药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神农为了探明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总是尝遍百草,看看在肚中的变化以作判定。有一天,神农吃到了一种开白花的树叶,吃下去后,不仅口中感到苦尽甜来,而且肚子里的有毒食物被这种汁液清除的干干净净,似乎上下“查”了一遍一样,于是他就将这种树木叫做“荼”。从此,当他尝草寻药中毒时,便将随身带着的茶树叶吃下,就立即能解除毒害,神农把这种茶树叶介绍给人们,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从瘟疫灾害中解救出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最早吃茶的开始,唐代茶圣陆羽可能也就是依据这种历史记述,在其,茶经》中论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明茶作饮料,开始于神农氏。陆羽在《茶经》中还认为饮茶在鲁周公时已为人所知,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好饮茶。后来流传广了,便成了风俗。陆羽说,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在东西两都—西安和洛阳以及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了。从神农尝百草到饮茶成为风俗,可以说是先为药用后发展为饮用的历史过程。

(三)珍贵的茶叶历史文物和遗迹

长沙马王堆距今有2100多年的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不少,有简文、帛书、帛画等,其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这是汉代皇帝贵族享用茶饮的写实。在随葬清册中还有“木古月笥”的简文,据考证,“木大月”就是槚的异体字,即苦荼(茶),这是至今发现最早的茶叶随葬品。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地的唐代文物很多,这批稀世珍宝在地宫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金银茶具多件,有琉璃茶碗和秘色瓷茶具,金银茶具中有烘团茶用的银笼子、贮存茶用的龟盒、碾茶用的茶碾子、筛茶的茶罗子、放调料的盐台和银坛子、取茶用的银茶匙、调茶用的调达子、煮茶用的银风炉和夹木炭用的银火荚。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宫廷茶具。

四川省名山县的蒙山是个古茶地,唐代就盛产多种名茶,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历史遗迹。种有仙茶的“皇茶园”就是其中之一,皇茶园位于上清侧山岙处,相传为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邑人吴理真培植仙茶七株之地。皇茶园面积12平方米,石栏圈围,道旁立有门楼加锁,左边竖立石碑两座,记述仙茶的起源及甘露大师的功绩(现碑已毁),石围栏依存,现石门上新刻楹联一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另外在蒙山腰有一座“智矩寺,是汉代甘露道人吴理真创始,宋淳熙时重修,明万历时补修。自唐至清,每岁于此制造贡茶,是我国早期的贡茶院之一。

从古人发现茶开始一共经历过了哪几个不同的阶段

五个阶段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古茶文化共分为五个阶段,都是什么样的?

中国茶道的最早形式是中唐时期的茶道。陆羽的《茶经》奠定了茶道的基础。茶道形成于8世纪末的唐太宗和德宗时期。它在9世纪的中晚唐时期广泛流行,并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在唐朝,文学蓬勃发展,饮茶开始流行。茶与文学联系在一起,茶文学也随之兴起。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其次是散文。唐代一流的诗人都写过茶诗,其中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等,都写过茶诗。特别是陆游的《行谢孟谏送新茶》是古今中外最著名的茶诗,而 "陆游七碗 "的诗句也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茶书的写作开始于唐代。唐代(包括五代)共有6部茶书,包括陆羽的《茶经》、张友信的《煎茶录》、苏廙的《十六汤品》、毛文锡的《茶经》、费文的《茶述》、温庭筠的《采茶录》。从周朝到西汉时期,人们开始喝茶的阶段是第一阶段。也就是说,从周朝到西汉,上层官僚社会以及底层百姓开始慢慢学会喝茶,习惯了喝茶。他们喝茶的主要方式不是纯粹的饮用,而是作为食物,即把茶叶与油、盐、酱、醋等调料或其他配料一起煮,作为菜肴来吃。而且茶叶也是认真煮的,就像我们今天煮汤一样。而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宋代,慢慢变成了茶水,但其方法却与泡或煮汤的道理不一样。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编辑本段]【茶文化的定义】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关于茶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和茶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及特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茶文化

本文链接:http://cy.gpyd.cn/cwh/14880.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